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2021年10月14日下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含18个案例)。这些案例是从相关部委、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益组织等单位推荐的127个案例中遴选而出,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为此,我们开设《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专栏,介绍案例。本期介绍“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案例情况,敬请关注。

摘要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也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和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旗舰标志,但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存在保护空缺、当地社区不可持续资源利用、公众参与度低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此,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等13家机构共同发起建立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搭建多方参与平台,推动标准化信息化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体系,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地并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序开展栖息地及廊道修复,进行滇金丝猴友好社区试点和友好产业开发,打造“滇金丝猴3000+”保护品牌,提升公众关注度,以期实现滇金丝猴全境范围种群增长,栖息地健康水平全面提高。自2019年全境网络建立以来,已累计影响超过1亿公众,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900多万,使分布在已建自然保护区外的200平方公里猴群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恢复了400多公顷栖息地,未来十年内可累计固碳40多万吨,村民从生态保护修复和友好产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充分体现了NbS的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有效应对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社会挑战,为中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景观尺度保护修复及多方参与机制构建提供可借鉴经验。
一、引言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仅分布在西藏和云南交界处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约7000平方公里的高海拔原始森林中,栖息地所属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中国20%的高等植物和25%的脊椎动物,是全球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对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的全域保护有助于维护区域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构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
二、问题

       近40年来,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数量已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调查时的1500余只增长到目前的3000余只。但从全境分布区的景观尺度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缺乏统一的保护管理和巡护监测,对生物多样性状况了解不足;部分关键栖息地尚未被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缺乏有效管护;道路、村庄、农田造成栖息地破碎化,阻断了猴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当地百姓高度依赖林下种植、采集、放牧等生产方式,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冲突;保护投入与需求不匹配,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低。

三、措施

2019年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13家机构联合发起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尝试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合保护机制,从巡护监测、廊道修复、社区参与、友好发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开展行动,致力于实现滇金丝猴种群持续健康增长、栖息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一)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标准化信息化
先后制订了《全境滇金丝猴调查监测方案》、《全境滇金丝猴栖息地同域物种调查监测综合方案》,并定制开发了巡护监测在线数据管理平台和手机APP,以期实现巡护监测数据的无纸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收集存储与分析。
(二)建立社区保护地覆盖保护空缺
全境网络多方引入社会资金,与公益组织和当地社区合作,先后在德钦巴美、丽江老君山、德钦那仁、维西米腰等保护空缺地带,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地,支持当地村民组建巡护队,开展野外巡护监测,排除人为干扰,记录野生动物痕迹及影像。
(三)科学有序开展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
启动滇金丝猴全境栖息地和廊道规划,识别出了部分优先修复区域,引入社会公益资金,采用当地树种,通过科学规划和管护,恢复退化斑块上的森林植被,修复和连通南部片区破碎化较为严重的5个滇金丝猴种群栖息地。

(四)探索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发展
以丽江老君山利苴村为试点开展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发展项目,打造滇金丝猴保护主题品牌“MISIFI弥司子”,开发生态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并协助对接外部市场。建成“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中心”,开展滇金丝猴主题的自然教育和生态导览活动,使社区从保护中受益,促进老百姓对滇金丝猴及栖息地保护真正的认可、支持和参与。

(五)推动公众广泛参与

全境网络树立 “滇金丝猴3000+” 的保护品牌,举办“优秀滇金丝猴一线保护工作者评选”、在线公开课、主题摄影展、微信表情包、滇金丝猴周边产品开发及义卖、网络直播等等形式多样的品牌传播、公众参与及筹款活动,使更多公众了解滇金丝猴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吸引潜在支持以建立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四、成效

(一)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新增有效保护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累计修复11000多亩栖息地廊道,种植云杉、华山松、冷杉等本土树种113万株。监测表明,雉类已开始利用修复林地。

(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过保护地和廊道修复预计可吸收约43.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得到近1亿网友在线认领。当地村民通过参与巡护、友好产业发展以及廊道修复等工作,从滇金丝猴保护中直接受益。仅2020年廊道修复一项就创造了6000多个用工量,给村民带来超过150万元的直接收入。

(三)社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可持续机制初步建立

截至2020年12月,全境网络成员机构已发展到26个,“滇金丝猴3000+”保护品牌宣传活动影响近1000万人次,累计筹集资金1900万余元,有效提升了全社会对于滇金丝猴保护的认知度,初步搭建起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平台。